首页    |   学院新闻    |   国际国内交流    |   正文

【2018-2019学年第二学期北京师范大学本部交换生项目系列报道】第十周周记

2019年05月09日   点击次数:

这个五一小长假,我走过了宽厚里和芙蓉街:相互交织的街道,此起彼伏的叫卖声,人潮涌动,在每一个转角都能发现美食,每一个人手上都拿着各色各样的小吃,我也乐在其中;我也看过了中超联赛、青蛙,大到长颈鹿、孟加拉虎,我都一一领略,虽然路程很长,上坡很累,但是看到这么多地球上与人类共存的生命,真是太美好了。

这次假期解锁了一个新城市,如果可以,我想要看遍祖国的每一处风景。

——高语涵

1699D

这一周上完周一周二的课,五一假期就算开始了,周二下午上完实验课,就坐着叔叔的顺风车回到了家,不用再去挤火车了。这次五一假期回家内心也是很激动的,在珠海上学离家多远,只能寒暑假回家,因为这次来北京做交换生,可以离得家近一点,更深的感触就是,在大学期间,终于感受到了家乡的春天,而不是只有夏和冬,很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交换机会,不仅在学业上有所收获,也可以再次感受到家乡的春天。 五一假期哪里都人多,所以没有出去玩,我们一家人就去我们那里的一个采摘园去摘葡萄了,那里的草莓又大又甜,还没有农药,很健康,自己采摘的好像更甜似的,也感受到了一点点的田园生活。

五一假期很快就结束了,又该回到忙碌的学习生活。离考试只有40来天,这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,这更意味着这次交换马上就要停止了,来到北京这么久,一想到离开真的有太多的不舍。剩下的日子应该要好好学习,准备考试了,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满意的成绩,为这次交换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。

——吴泽环

62522

这周趁着五一小长假,我和同学一起搭着绿皮火车去呼和浩特,旅途真的收获满满,我们在旅途的第二天去了大召无量寺,在讲解员的讲解下,我们了解了藏传佛教的文化,比如说汉传佛教是“以善之恶”,而藏传佛教则是“以恶制恶”,这些东西当作课外知识也是很有意思的,我发现自从这个学期上了人文地理学后,我看待景观的角度不一样了,可能以往我更多的是关注自然层面的景观,但是现在我会开始注意自然层面和人文层面的关联,会试着用“一纵一横”、“四层一体”去看待景观。

整个旅途的感受就是,祖国的大好河山,我们趁着年轻就多去走走吧,总会有意外的收获的!

——梁诗婷

1A1B3

这是特殊的一周,因为这一周是五一假期,所以我们可以离开北京去探索开发其他的奇妙之地。

舍友们有的去了内蒙古,有的去了青岛,而我选择了前往南京,找我的好朋友一起享受这难得的小长假。不同于第一次去南京逛的都是总统府、明长陵这些经典景点,这一次我的好朋友带我开发了南京市民们常爱去的地方,尝试了汉服的写真照,还感受了南京超好喝的原创茶-拾叁茶。短短的三日,我对南京的美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接下来的一周又是新的学习,在五一假期充好电的我现在正满满电量的等待着新的挑战!

——黄蓉

2264C


这几天我迎来了在北京的第一个小长假

相比四处游玩开阔眼界的同学们,我的小长假过得明显有些“淡然无味”。

整个五一小长假我一直留在师大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备战六级,二是备战太阳杯淘汰赛。

说实话,我很羡慕出去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同学们,因为这比令人眼花缭乱的英文字母、让人崩溃的听力,以及每天六七点就起床训练得大汗淋漓要开心得多。

但是我又发觉,其实我和他们都一样——我们都是一样地在做出自己的选择罢了。在北京的学习生活,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和坚持的过程。

所以我坚信疲惫的笔头下的每一个单词,西操八点钟晒在身上的每一束阳光,都最终不会让我失望。所以我选择接受自己看到发涩的双眼、被晒得黝黑的脸庞,并欣喜自己又多记住了一个单词、与队友的配合又默契了一分。

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的,无论你是以什么方式度过这段时光。

——丘锦丰

2BCD6

本周重新阅读了《地理学思想史》一书,该书以时间为纵轴,历史背景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为横轴,通过“一横一纵”的结构描绘了地理学的丰盛传统全貌,其中重点讲述了西方地理学的起源、发展、现状以及展望。“一横一纵”的结构,使得能够清晰地了解地理学发展的脉络,同时也能够温习历史的发展。正如华昌宜先生在译者序中所道:“所读到的不是抽象的地理思想,而是鲜活的历史以及有关学术思潮的动向”。

虽然非是理学人,但是通过阅读此书,对地理学许多概念的由来、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性了解。希望在往后能够学以致用,将阅读到的知识运用起来。

——黄子雄

五一小长假,逃离了北京拥挤的人群,乘着火车晃到内蒙古。五月刚到,草尚未没过脚踝,但广袤无垠的草原还是让人身心愉悦。巨大的白色风力发电机转动着,远处放养的牛马自由肆意。

或许是修地铁的原因,呼和浩特的道路有些坑洼,出行常常是颠簸的。特别的是,呼市的高架桥特别多,在市区常常能看到天上有车行的景象,在主干道两旁有许多寓意游牧民族拴马桩的标志物。

——陈泓宇

12ED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