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经来北京一周了,开学第一天的日子似乎还就在昨天,来到这个梦寐已久的城市,北京,是首都,是我们国家权力政治中心,也是一座老城。春暖,夏热,秋爽,冬寒,四季分明,令人欣慰。天安门上的国旗冉冉升起,胡同里叫卖的焦圈儿豆汁,后海酒吧街飘扬的歌声,朝阳区的驻大使馆,时时刻刻弥漫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。
通过这一周的上课,我感觉到本部的学习任务很重,需要我们多下功夫。这里的老师助教都很亲近,老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新颖,对于交换生而言,需要慢慢适应本部的教学方式,争取能够很好的赶上老师的进度。总的来说,这是美好的一周,也是一个好的开始。
——吴泽环
一周前,我来到了北京,来到了北京师范大学,刚开始的一切都是不知所措的,面对新的校园、新的宿舍和新的同学,第二次经历大学入学的我,还是很慌张。短暂的忙碌之后,我走出门去,认真的瞧了瞧这所我期待已久的大学,朱红色的宿舍楼和灰调古风的教学楼韵味十足,穿梭在小巷子里,时不时能发现一些可口的小吃……
开始上课后,我发现一切都没有我想的那么难以适应,风趣幽默的老师和可爱的同学,让我适应了本部这边的上课方式。第一周大致讲解了课程的章节安排和学习任务,上课的氛围并没有我想的那么严肃,老师讲了很多关于课程和学院的历史来活跃气氛,让我觉得很放松,可以很好的融入进去。
接下来的一学期,希望我可以学在其中,乐在其中。
——高语涵

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,来之前曾多次设想个位数温度的北京到底有多冷,但在我下飞机后,我彻底体会到了北京到底有多热、暖气到底有多足,对北京下雪的期待也随之幻灭了。来北京整整一周了,这一周的时间里,我除了在适应北京的生活,也在观察北京,观察北京的冬天街景、观察北京的人、观察北京的许多许多……对于一个一直生活在广东的我,北京真的有很多很多我未曾体会过的。
上了一周的课,感受到了北师大浓厚的学习氛围,老师和同学都十分热情,这里的课程绝大部分都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,同时我也发现,北师大的老师们都有一个相似点,即喜欢分享他们的故事,当然我们也十分愿意听,因为在老师们的故事中,我们能接触到老师们的思想、了解到许多我们未曾了解的事物,当然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知识,这些都是无价的。
新的学习生活开始了,我们会不断发现我们的不足,同时也在学会弥补自己的不足,希望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,和大家一起成为优秀的人。
——梁诗婷

来到北京的第一印象是北京的胡同,北京的胡同大多以正东、正西、正南、正北为走向,道路较为笔直。其次,北京胡同的数量很多,正如北京的俗话:“有名的胡同三百六,无名的胡同赛牛毛。”。
2月25日,我们正式开始上课。经过一周的聆听,感受颇多。
课前:
第一次去上课时,我们为了坐前排提前了半个小时到达教室门口,等待上节课的下课。但是当我们到达教室门口时候,发现已有许多的学生在教室门口等待。在过10分钟后,上一节的同学还没下课,下一节课的同学都基本上到了。
课中:
首先是学生,学生基本都是从前往后坐。在上课时,即使是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也全神贯注的听老师授课。其次老师授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。老师会特别注重学科的历史以及学科的前沿发展。同时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,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,与老师辩驳。
最后,经过一周多的时间,也逐渐适应了北京的生活节奏,慢慢感受北京的文化,融入北京。
——黄子雄
看一个城市的不同,从行道树便可略窥一二。春冬交替,没有雪的北京城有些萧索,光秃秃的国槐跟广东的常青树是截然不同的景象。北京的道路大多比较宽敞,但大量的机动车还是使得交通行驶的很缓慢。
到了北师大里面,一横一纵把学校划分成一个个小单元,道路十分规整,有点像是曾经的市井。相似的街景让初来乍到的我只能靠导航一点点摸索。在北京,人们大都以东南西北作为认路,生活了快一个星期也才在这“棋盘迷宫”中找到了一些方向。
相较于北师珠,这边的院系专业更多,学生和教学楼的规模也更加庞大。上下课的高峰,人流窜动,在横平竖直的街道上穿行着。这边的学习氛围十分浓郁,课前十多分钟便有成群的人堆在门口等待着下一堂课的开始。
一星期的课程感受到了老师的底蕴,学生们的热情,许多小小细节的不同都能让我有新的认识。希望自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,体会到更多知识背后的文化。
——陈泓宇
对于我来说,来到北京的一周以来,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适应,或者说是融入。
第一个要适应的,是北京这座城。刚来北京的前两天,我便因为水土不服发了好几天烧。北京的气候与环境给了从南方来的我一个下马威,让我知道,我来到的是一个全新的地方,一切都要重新开始适应;
第二个要适应的,是北师大这座学校。相比起年轻富有活力的珠海分校,本部的气质更像一个严肃端庄有内涵的学者。这里的一砖一瓦、一草一木,感觉都是另外一种不同的风格,质朴而又典雅。在北师大的校园里,看着每一栋有历史的教学楼,聆听每一个教授老师的每一堂课,心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的传承责任感。于是很难不生起一种对师大崇敬的心,对求知渴望的心。也许这里的生活条件没那么好,但是这正是所谓“大学之大,不在大楼之大 而在大师之大”吧。
第三个要适应的,是在师大里的学习生活。在北师大上课,一个感觉便是老师的要求更多,课程的难度可以预见肯定会更难。而我要做的,就是尽量去适应他们的学习节奏,尽力而为的跟上本部的学生们。在课外,我也积极的用自己的一些长处去更好的融入本部的学生们。比如我去尝试加入了地理学部的足球院队,与他们在操场上同场竞技,进一步增进感情,这些都是我能够做到的。
本部的学习生活已经正式开始了,接下来我会更加地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。
——丘锦丰
来到北京已经一个星期,最深刻的印象当属北师大的学习氛围。从忐忑递上交换生申请表到实实在在的踏上北师大的土地,我都对它充满了期盼与好奇。果然它并没有让我失望,我对它的喜爱之情好比“更上一层楼”。
来到第一天逛校园时,我发现虽然还是假期,但许多北师大的同学已经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的自习,走廊里有拿着书背诵的同学,也有在速溶咖啡机上点咖啡提神的同学。暗暗心想,这就是这所学校的魅力所在以及为什么走出去的学生都是佼佼者。这也给我在学习的道路上给予了很大的启发。
正式上课后,我惊奇的发现上课前二十分钟教室门口已经聚集了同学们。教室门一打开,抢前排就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上课时,聚精会神是家常便饭的普遍现象,于是我也不敢懈怠的认真听讲,做好笔记,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我来到这最应该的表现和意义。老师们的博才多学总是让我赞叹不已,腹有诗书气自华总算是活灵活现的体现。他们总是鼓励我们要多思考,多研究,不要局限于现有的知识结论。他让我们深信,世界的未来总是靠突破未知而实现的。
除了课堂与学习,北京的天气和空气也是让我适应了好几天才算是好转。很奇妙的感觉是当飞机落地时,我就不由自主的开始发现这座城市。游览了南锣鼓巷和王府井大街后,我发现除了惯有的城市喧嚣外,那一股浓浓的北京味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它。
我知道,它不仅仅只有这些,它还留着许多迷在等我一步步走进它。北京,是首都,是大城市,更是一个等待着我去挖掘的历史古城。遗憾的是我无法听见雪落下的声音,但我正在慢慢推开这座北京的大门,它在等我,等我和它一起经历彼此的生命。
——黄蓉
